人大政协检察协同共治 助推现制现售水“码上监督”
近年来,现制现售饮用水以便捷性和相对较低的价格,受到不少居民的欢迎,市场规模逐渐扩大。然而,其中因不规范经营问题带来的饮用水安全隐患日益凸显。
今年3月,依托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机制,政协委员提出某小区现制现售饮水机没有更换滤芯记录、卫生清理不干净,存在饮用水卫生安全隐患。集宁区检察院依据该线索,立即对辖区40多个小区、60多台设备进行摸排调查,发现部分小区现制现售饮用水设备未张贴卫生许可批件、水质检测报告、操作人员健康证等关键信息,或是公示的信息被遮挡、已过期,给居民饮水安全带来了隐患。


现制现售水作为一种新兴的供水模式,我区未出台相应管理办法,存在一定监管盲区。为厘清监管职责,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集宁区检察院组织召开听证会,邀请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行政机关代表等参与。

“现制现售饮水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暴露了诸多问题,这些问题反映出相关监管工作不足,让群众饮水安全面临风险,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,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,加强巡查和不定期抽检,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,对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予以查处。”与会人大代表建议。
在充分听取参会人员意见后,集宁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,建议其一是打通信息壁垒,摸清制水设备底数;二是督促经营者及时整改,依法公示相关信息;三是定期抽检设备出水水质,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。
近日,集宁区人大常委会对集宁区检察院服务保障改善民生、助力“六个行动”公益诉讼工作质效开展调研,“叮!”随着扫码声响起,代表们通过手机直观地看到小区现制现售饮水机的“健康档案”,小程序中清晰地显示着水质检测情况、滤芯更换时间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等信息,还可以反馈问题,行政机关将派专人及时完成线上监督工作,督促相关公司进行整改。目前,已对辖区450台现制现售饮水机实现“一码公示”“码上监督”工作全覆盖,有效解决了传统公示方式所带来的信息更新不及时、纸质材料易破损等问题。

“现在滤芯更换记录、水质检测结果都公示得明明白白,我们喝水更放心了。”购买现制现售饮用水的王女士满意地说。
集宁区检察院积极回应群众关切,通过人大监督、政协献策、检察护航,有效助推卫健、水务等部门对现制现售水打通信息壁垒、摸清制水设备底数,以点带面解决现制现售水这一新业态迅速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,保障群众喝上“放心水”。